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全球即时看!南财快评:息差收窄或成趋势,银行应加快转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7 16:27: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媒体4月25日消息,截至当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年报,其中仅有中国银行、江阴银行等极少数银行净息差微增,而净息差为负增的银行多达20多家。同时,还有8家息差已临近1.8%的警戒线。净息差压力,已不是单个银行的特殊性问题,而是银行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纵观净息差收窄迹象,早在2022年初已初显苗头,且在2022全年持续加深。据银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为1.97%,已较上年同期收窄0.2个百分点,跌入历史低位;此后2022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末,整体银行业的净息差继续走低,分别为1.97%、1.94%、1.94%、1.91%,呈现环比持续收窄态势。

究其原因,既有负债端因素,也有资产端因素。一方面资产端,受2022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利率市场化、政策持续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因素作用下,资产收益率普降。比如说,2022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另一方面负债端,在去年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疫情散发、俄乌冲突背景下,居民存款意愿大幅增加,且增量上以定期、长期化存款为主,也挤压了净息差收窄。据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其中定期存款飙涨13.8万亿,创历史新高。在资产和负债双重承压下,银行净息差收窄是必然结果。

净息差收窄,不仅降低了银行主营业务的利润空间,且带来了外部监管压力。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利率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NIM)“不低于1.8%(含)”为100分;“0.8%(含)至1.8%”为60分(含)至100分;“0.8%以下”为0分,这意味着目前净息差已逼近警戒线1.8%的7家银行将被扣分,或直接影响其参与Shibor和LPR报价的参与度及其他金融产品试点资格,内外部压力不言而喻,对银行是一场“大考”。

面对净息差压力,近期已有不少农商行、地方农信联社等中小银行密集采取了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来稳净息差。降低存款利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既能改善银行负债端成本,缓解部分资金淤积、资金空转的现象;也能降低居民储蓄意愿,促进消费与投资潜力释放。

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短期内或并不存在行业整体性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趋势。一方面,早在去年4月和9月,已出现了两波存款利率下调潮。此次部分中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或仅是对去年两次下调的延续与补充。去年4月,伴随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工行、中行、建行等大行带动下,整个行业2年期、3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下调了10个基点。去年8月,贷款报价利率(LPR)非对称性下调后,9月各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均纷纷下调挂牌存款利率。目前继续下调空间已经不大,且大行有不调存款利率而保持较高净息差的空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伴随中国宏观经济稳步复苏,产业链供应链全面修复,消费、投资等需求逐步企稳,贷款利率或将逐步上行,净息差在中短期内有望稳住。

展望未来,长期来看,银行稳定净息差的根本之举在于转型高质量发展。虽然今年情况而言,伴随中国经济疫后复苏需求拉动,净息差或趋于稳定,收窄步伐不会太快,但伴随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中长期利差收窄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国际经验。因此,银行应利用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加大加快转型步伐。一是提高资产收益率。优化分层分类经营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充分挖掘释放在服务、产品、客户、渠道等方面的潜力。二是稳步降低负债成本。加速向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赋能降低揽储成本,经营客群获取更低成本资金,三是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加速向财富管理业转型,扩大非喜收入比重,促进银行业务提质增效,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上一篇:锁定退市,去年巨亏219亿,昔日四川地产"一哥"凉凉?

下一篇:澳门:五一假期首3天星级酒店客房已几乎订满 时快讯